疆淮共育同心结 运河之畔结真情——七师·淮安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侧记
八月的淮安,热情似火,运河奔流。7月30日至8月5日,一场以“跟着苏超去研学”为主题的青少年交流盛会在淮安举行。这是七师胡杨河市党委宣传部、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师市团委等部门精心策划、深入实施“苏韵伊情·师市同心”工程的生动实践,25名师市优秀学子代表跨越千里,与淮安青少年携手同行,在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体育互动中,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乐章。
这是一场薪火相传的红色之旅。
追寻伟人足迹,赓续红色血脉,是此次研学的核心主线。在周恩来纪念馆与故居,营员们通过翔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和生动的讲解,系统了解了周总理光辉伟大的一生,聆听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豪情;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了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感人事迹,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入脑入心。在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营员们深入了解“一群小好汉,风云五万里”的壮举,了解他们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救亡的光辉历史。
“第一次来淮安,感觉这里好美,水多,树也多,特别漂亮!这趟红色之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为社会作贡献。”师市小学生赵心祎说。
这是一场情谊交融的“同心”之旅。
8月1日,淮安市新安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跨越千里的温情。来自新疆和淮安的少年们齐聚一堂,互赠礼物。他们围绕共同关心的成长话题展开交流,分享家乡的故事与心中的理想,在才艺展示的舞台上绽放着独特的民族魅力与地域风情。
“终于见到我的‘手拉手’小笔友了!”克孜尔·伊尔哈孜兴奋地说,“之前他一直在信里给我介绍淮安的美食,我特别向往,这次来到淮安,特别激动!”这份情谊始于今年3月22日,淮安市新安小学的10名师生代表走进七师胡杨河市,围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教学研讨和民族团结等主题开展交流活动,并走进克孜尔等学生代表家中做客。此次淮安行,克孜尔也来到结对伙伴家中,送上来自新疆的礼物和浓浓的情谊。
“我带来了家乡特产和手工刺绣,希望淮安的小伙伴们喜欢。欢迎他们以后来新疆做客!”他诚挚地发出邀请。
参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在“红石榴家园”感受“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了解新疆班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此次研学以青少年“手拉手”搭建“连心桥”,让两地青少年在共同学习中,把“师市同心”的种子根植于心,让“苏韵伊情”在下一代心中开花结果。
这是一场心手相牵的文化交融之旅。
淮安,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四河穿城、五湖镶嵌”的独特风貌、厚重的运河文明和精巧的美食匠心,为营员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营员们走进江苏省淮州中学,在民族艺术厅了解苏绣精妙、剪纸灵动、年画风采,在指尖触碰间,感受淮安深厚的艺术底蕴。在河下古镇漫步青石板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运河赋予这座城市的生命律动,见证明清“蓄淮刷黄”的治水智慧。畅游西游乐园,沉浸于神话场景,激发无限想象。在“苏超”现场加油助威,见证淮安队3:0力克苏州队的激情瞬间,感受“小龙虾终结大闸蟹”的地域足球魅力。
“这一路,我感觉收获了好多知识,交了好多好朋友,我觉得就是淮安人民和我们像一家人一样的情谊,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师市小学生阿合江说。
“北大,我们来啦!”在行程后期,师市考取北大的两名学子踏上了探校之旅,这正是“苏韵伊情·师市同心”工程浇灌出的绚丽花朵,是教育援疆成果最生动的注脚。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党委高度重视,全力推动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始终将教育援疆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文化认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为师市学子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搭建了更高的成长平台,在两地青少年心中深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绵绵不绝地推动着疆淮情谊在新时代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