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之花开遍军垦大地——第七师胡杨河市“文学名家大讲堂”侧记
7月20日,第二期“文学名家大讲堂”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举行。这是七师胡杨河市成功创建新疆、兵团首个中国“文学之乡”后,又一次高规格的文学盛宴。
活动特邀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陆川,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频道管理部主任李洪魁两位文艺界名家作专题授课。授课前,陆川、李洪魁一行先后参观了一三一团百葡庄园、一三〇团陆川与陆天明工作室和育才图书室等地,全面了解师市成功创建中国“文学之乡”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我出生在这片土地,如今这里变化真是太大了!”陆川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文艺创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家乡的故事、兵团的故事与影视相结合,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在七师一三一团出生的陆川,对新疆和兵团的发展充满喜悦。
李洪魁动情地说:“我出生在这里,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这座年轻的城市充满活力,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七师的发展贡献力量。”
下午四点半,“文学名家大讲堂”正式开讲,陆川以“从《天工开物》看中华文化题材发掘的新视角”为主题,分享在文化解码、文旅融合及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创新路径。李洪魁则结合与七师胡杨河市文联合作创作的中国首部全AI制作横屏短剧《薪火不南渡》,分享地方政府如何通过纪录片塑造形象、提升影响力。
谈及本次讲座主题“从《天工开物》看文旅的高质量赋能”,陆川表示,兵团故事就是一个奇迹的故事,我想把这些故事讲好、讲出去,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像当年我的父辈一样涌入这座城市,涌入七师,涌入兵团。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两位文艺界名家的专题授课为在场文艺工作者开拓了创作思路,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这次的分享让我深思,作为基层创作者,我们既要扎根乡土,也要引进先进文化,以文化之力助推家乡文旅和经济发展。”师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丽萍说。
活动结束后,两位文艺界名家与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成员围绕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如何创作一批反映军垦战士、沙海老兵、戈壁母亲、援疆干部人才感人事迹的优秀影视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师市党委副书记、副师长,淮安援疆工作组组长顾强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文化资源精准对接,让文化润疆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成功创建中国‘文学之乡’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师市文联主席马新兰在回顾了师市创建中国“文学之乡”历程后表示,“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师市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淮安援疆工作组的鼎力相助,更离不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七师胡杨河市军垦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成就斐然。七十多年来,相继涌现出沈凯、韩天航、陆天明、陆川、红柯、董立勃、丰收、王伶、李娟等一批知名作家,他们以笔为犁,耕耘出一片军垦文学的沃土。
师市文联持续利用文化名人工作室、文化场馆等平台,常态化开展文学创作、交流活动。通过采风创作、诵读活动等形式,持续弘扬兵团精神和军垦文化,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创作人才。目前,师市有15个基层文联组织、10个文艺家协会、多个特色文学艺术团体,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文艺创作格局。
据悉,“文学名家大讲堂”是师市深化中国“文学之乡”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除此之外,师市自创建中国“文学之乡”以来,已举办各类文学活动10余场,培养基层创作骨干500余人次。组织创作长篇小说《甜棉花》《垦荒》《生死守候》、散文集《瀚海绿风》《我能看见的人生》、诗歌集《时间的秘密》等文学丛书,用情用心用力讲好兵团故事、七师故事。创作音乐专辑《遇见胡杨河》和《胡杨河之恋》,以各种艺术形式礼赞幸福生活。
如今,师市正在打造“文学+旅游”特色线路,将文学创作与师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军垦文化相结合,持续释放中国“文学之乡”特色品牌效应。这些特色线路将有机串联起师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军垦文化资源,通过设置作家创作基地、文学景观打卡点、沉浸式文学体验区等方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文学的魅力。
夕阳西下,活动圆满落幕。但文学的种子已在奎河两畔深深扎根。正如一位参加活动的基层作者所说:“今天的讲座不仅教会了我们创作技巧,更让我们懂得了文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要用手中的笔,描绘好、传播好七师故事。”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学之火正以燎原之势,照亮师市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