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五团 “群众村晚”文化品牌赋美乡村文化振兴
通讯员 刘金平
10月24日,在一二五团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阵阵喝彩声此起彼伏,广大职工群众依托“群众村晚”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营造了欢乐和谐、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一二五团把“群众村晚”作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可持续机制,将其打造成群众自主参与的文化舞台、民族团结的交流平台、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为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乡村文化新发展
一二五团精心打造“群众村晚”“百姓村晚大舞台”“我们连队(社区)的舞”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自开展以来,成效显著。一二五团“村晚”分别于2023年、2025年成功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等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在线观看点击量达48万人次。
自2021年起,持续举办“百姓村晚大舞台”“军垦文化宣传周”“文化下基层”“戏曲村晚进乡村”活动220场,覆盖周边乡镇、团场和连队(社区)、学校、企业,线下服务群众近10万人次,这些活动已成为当地职工群众心中的“草根春晚”。表演形式也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戏曲、舞蹈、相声、杂技、舞龙舞狮、大型腰鼓、乐器演奏等多种类型。培育了规模近400人的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举办了20余期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累计培养50多名团场文化能人,进一步满足了职工群众文化需求,推动群众文艺活动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激发文化创作新活力
一二五团鼓励和支持乡村文艺事业发展,激发群众创作热情和参与热情,通过录制视频及现场演出等方式,对群众投稿、节目报名进行选拔,并邀请兵团、师市艺术团专业老师对展演节目进行指导,全面提升群众演出水平,实现所有节目群众演、群众看,让职工群众真正成为家门口文化大餐的创作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2023年、2025年全国“村晚”示范展演活动中,该团职工群众原创作品30余个,情景剧《兵团屯垦人》《红柳花开赛江南》将团场的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搬上舞台,快板说唱《法治宣传谱新篇》、戏曲联唱《秦腔说唱家乡美》等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展现了新时代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
职工群众在直播间里留言道:“‘群众村晚’让老百姓在吹拉弹唱中歌唱生活、抒发情感,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自由、热情、活力感染着屏幕前的每一个人。”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将乡村振兴的“大主题”转化为鲜活的乡土表达,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归属感、幸福感与认同感。
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
一二五团将“群众村晚”舞台打造成展示多元文化的精彩窗口,融入非遗展示、传统戏曲、体育比赛、美食展销等内容,有效激活夜间经济,增强文化活力。2025年,在一二五团军垦红柳文化宣传周暨全国“夏季村晚”展演活动中,该团巧妙地将文艺演出、乡村旅游、非遗集市、农产品展示、现场直播等元素有机结合,打造了一个“可看、可逛、可玩、可尝、可购”的乡村乐游空间。
在非遗展示区域,军垦剪纸、军垦丝棉画、手工编织、石头画、淮安博里农民画等各类非遗项目同步亮相,让观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有机蔬菜”“玉露香梨”“石磨面粉”“旺种鸡蛋”等50余种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品尝特色农产品,带动线上线下消费168万元。
通过“村晚+节庆”“村晚+旅游”等融合模式,增强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实现了文化“软实力”向发展“硬支撑”的转化。
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一二五团充分发挥文艺浸润人心的作用,常态化开展“群众村晚”进乡村、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兵地融合发展的全过程。2023年至今,一二五团红柳文艺志愿服务队先后在乌苏市石桥乡、车排子镇、头台乡及七师各团场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3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2万人次。
活动中,各族群众竞相登台,尽情展示才艺,从激情舞蹈到深情歌唱,无不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
石桥乡苏布尔干村村民郭凤军说:“团场把‘村晚’送到我们家门口,把群众的好生活唱响开来,把民族团结的好故事传播出去,这样的演出特别有意义。”
如今,一二五团“群众村晚”已成为展示乡土文化、凝聚民心、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正持续以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实践成为滋养百姓生活的幸福源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