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润七师·文兴胡杨》系列报道之一 理论之泉润沃野 思想之花绽心田
胡杨融媒记者 张婷婷 赵昀哲 通讯员 张妍
党的光辉耀边疆,兵团儿女心向党。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积极融入新疆发展大局,扎实推进“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建设。在此进程中,“理润七师”理论宣讲品牌如一股清泉,以创新形式与鲜活语言浸润基层,让党的创新理论从书本走向实践、深入人心。今天刊发《理润七师·文兴胡杨》系列报道之一:《理论之泉润沃野 思想之花绽心田》。
9月22日,七师胡杨河市胡杨街道办事处活动室内气氛热烈。“胡杨声润民心”宣讲队成员黄蝶蝶正以其参军经历为切入点,娓娓道来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奋斗故事,并以此具象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现场居民凝神倾听,不时点头会意。
“原来觉得理论高深,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明白好多政策方针都与咱过日子息息相关,这种宣讲能听得懂、记得住,还真管用!”胡杨河市居民祁社民感慨道。
这种“拉家常”式的宣讲,拉近了与职工群众的距离,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悄然浸润心田。这正是师市打造“理润七师”宣讲品牌的核心目标——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的目标是把理论讲活、讲透、讲亲切。”宣讲队成员黄蝶蝶说:“每次备课我都反复琢磨,如何用职工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去表达,让宣讲既接地气又有高度。”
如今,一支支宣讲队伍活跃在团场讲堂、社区街巷与田间地头。他们用乡音土语解读政策,以身边事例阐释理念,使理论宣讲可亲、可感、可用。
如何让理论“活”起来?师市以形式创新破题,推动理论宣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思政课堂从校园延伸到广阔的实践现场。
在一三〇团中学八年级二班的思政课上,一个引人深思的提问点燃了课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及阅兵式中,为什么会出现三辆车?它们各自有什么寓意……”学生们争相发言,在问答间深化了对历史的理解。
比课堂讲解更受欢迎的是“行走的思政课”。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文化馆、红色教育基地、现代化农业园区等实践基地,在现场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发展成就,让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可感可知。
“多样化的思政课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感知,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厚植了爱国情怀,更坚定了他们的价值认同,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标。”一三〇团中学副校长王永辉说。
据了解,师市年均开展特色宣讲活动两千余场次,覆盖群众20万余人次,“理润七师”正以其多元化的形式和贴近性的内容,构筑起理论传播的“立交桥”、直抵人心的“快车道”,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