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润七师·文兴胡杨》系列报道之三 笔墨丹青写时代 文脉绵长颂胡杨
胡杨融媒记者 张婷婷 赵昀哲 通讯员 李雪
当《戈壁母亲》《大牧歌》等作品从兵团沃土走向全国荧屏时,七师胡杨河市中国“文学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这片土地为何能源源不断诞生打动人心的故事?答案藏在几代作家的笔墨接力中:从韩天航、陆天明等名家深扎基层汲取创作养分,到本土作家李振翔在团史陈列馆灯下记录时代脉搏,文学的火种在这里从未熄灭。今天刊发《理润七师·文兴胡杨》系列报道之三《笔墨丹青写时代 文脉绵长颂胡杨》。
9月23日,走进胡杨河市文化馆的文学名家展览厅,可以看到韩天航、陆天明、董立勃等11位知名作家的一百余部作品静静陈列。《年轻的城》《我的大爹》等精品文学著作,以多元形式生动诠释兵团精神,部分作品曾斩获“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师市文联工作人员谷欣玉介绍:“我们不仅打造了文学名家展厅,还在胡杨河市、一二六团、一三〇团等地建立了韩天航、陆天明等文学名家工作室,构建覆盖师市的文艺组织网格,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创作交流平台,夯实文学事业发展基础。”
展览厅内,当代著名作家韩天航的《戈壁母亲》《大牧歌》等作品被重点展示。这些诞生于兵团土壤的文学影视经典,曾让无数人透过文字与镜头,窥见兵团人屯垦戍边的热血与柔情。
1963年,19岁的韩天航从华东师大附中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怀揣“作家梦”从上海支边来到七师一二六团。在这片土地上,他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干过农活、教过书、担任过会计与宣传干事……丰富的经历成为他创作最宝贵的源泉。
“兵团,是中国的缩影。因为这里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也融合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我的兵团情结至深,写作就是我的初心与梦想,我也为此一直在坚持。”韩天航动情地说。
多年来,韩天航笔耕不辍,许多作品不断被改编成电视剧,中篇小说《回沪记》《棚户纪事》被改编为17集电视连续剧《重返石库门》;中篇小说《背叛》改编为电视连续剧《问问你的心》;中篇小说《养父》改编为33集电视连续剧《下辈子还做我老爸》,这部作品曾获11届全国电视片业优秀电视剧奖,湖南卫视2016年度收视率贡献奖。
名家的光芒之外,本土作家同样用文字点亮日常。退休后仍在一二八团团史陈列馆工作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师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振翔,每日整理历史资料后,总会伏案写作到深夜。他的笔下既有兵团变迁的宏大叙事,也有邻里乡亲的温情瞬间。
李振翔谈起创作初心时说:“聆听兵团故事,让我萌生了书写自己团场和连队的愿望。几十年来的工作与经历,为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我出版的几本书,写的既是个人成长记忆,也是团场发展史,更折射出兵团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多年来,李振翔积极参加师市文联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还牵头在一二八团成立了“坝上花”文学艺术工作室,以文会友,培养新人,共同提高。如今,李振翔已经退休,但他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他一边忙着“坝上花”文学艺术工作室的事情,一边继续创作长篇小说《坝上花》。
“目前,新作已完成十余万字,主要记述我们‘兵二代’的成长历程,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他们如何通过不懈拼搏、勇毅前行,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故事,旨在展现这一群体昂扬的奋斗精神。”李振翔说。
从名家到本土作家,从线上创作到线下交流,师市文联持续利用文化名人工作室、文化场馆等平台,常态化开展文学创作与交流活动。通过采风、诵读、研讨等形式,不断弘扬兵团精神与军垦文化,培养基层创作人才,形成了独特的“笔墨接力”生态。目前,师市已拥有15个基层文联组织、10个文艺家协会及多个特色文学团体,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文艺创作格局。
师市文联主席马新兰说:“我们不仅要让中国‘文学之乡’这块牌子挂起来,更要让它亮起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搭建创作平台,健全培养机制,推动文学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让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正实现‘文学润心、文化育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