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润七师·文兴胡杨》系列报道之二 红色血脉永流传 精神高地铸忠魂
胡杨融媒记者 张婷婷 赵昀哲 杨光 通讯员 牛想为
一座矗立在戈壁滩上的纪念馆,每年迎来千余场研学活动;一位“中国好人”的背影,带动612支志愿服务队薪火相传。在七师胡杨河市,红色基因从未停留在历史课本中,而是通过具象化的场馆、鲜活的人物和常态化的实践,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密码,让精神血脉在新时代持续奔涌。本报今天刊登《理润七师·文兴胡杨》系列报道之二:《红色血脉永流传 精神高地铸忠魂》。
暑假期间,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批前来研学的学生。在讲解员生动的讲述中,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峥嵘岁月变得鲜活起来。即便是多次前来参观的一二六团中学学生,也纷纷表示每次参观都有新收获。
“我仿佛看到了前辈们在戈壁荒原上艰苦开拓的身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忠诚,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宁。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一二六团中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张歆然说。
让沉睡的历史说话,直抵孩子们的心灵,是基地讲解员们的共同追求。每一次讲解,都不只是历史的复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精神的传递。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物和故事,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他们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红色基因从书本真正‘走’进内心,化作精神的火炬,激励新一代砥砺前行。”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讲解员仵玉霞说。
目前,七师胡杨河市拥有兵团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师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这些稳固的阵地根基,年均承接各类红色教育活动约一千五百场,持续不断地用红色文化浸润着干部群众的心田。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在于回顾历史,更在于当代的践行。被誉为“中国好人”的一二六团九连职工马全喜,便是这红色精神在当下的生动注脚。数十年如一日,他奔走在扶贫济困一线,帮助数名群众走上致富路。
“帮别人其实就是帮自己。做事不是为了图回报,而是求个心安。如果每个党员都能够‘帮一个、带两个’,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马全喜说。
凡人善举,最为动人。在马全喜的影响下,有不少年轻人主动选择了回到团场,建设自己的家乡。一二六团九连“两委”成员王兆铭就是其中之一。
“我从小在连里长大,受马叔的影响,连里的互帮互助氛围跟一家人一样,我就想回到家乡为家乡做一点事。”王兆铭说。
2024年,马全喜又牵头成立了老马志愿服务队,不少职工都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爱与希望。“每当听到居民说‘有你们在真好’,我们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老马志愿服务队队员苟江红说。
从静态的场馆展示到动态的志愿服务,从对历史的深情回望到对现实的担当作为,七师胡杨河市探索的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清晰可见。在此过程中,“好人”的善行义举已在612支志愿服务队中蔚然成风,他们活跃在扶危济困、社区治理、文明倡导的第一线,让红色血脉在实干中延续,让精神高地在奉献中铸就,为奋进新征程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师胡杨河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洪小沛说:“学习前辈精神,最终要落到行动上。我们要把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体现在为民服务的一件件小事、一次次帮扶、一项项实事中。让红色基因不仅要‘记在心上’,更要‘做在手上’。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为师市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加深厚的精神合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