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您的位置: 首页 >胡杨融媒>印象七师>详细内容

这4人候选一季度“师市好人”

发布时间:2023-04-12 19:03:21 浏览次数: 【字号: 

按照《关于开展“师市好人”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经征求第七师胡杨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成员单位意见,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建议,现将第七师胡杨河市2023年第一季度“师市好人”候选人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2023年第一季度“师市好人”候选人事迹简介

 

一、“敬业奉献”好人

 

马建春:用爱心透视生命

07d9e21e8cef4d91a2b189a968dce9da.jpeg

今年49岁的马建春,现任兵团七师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兵团医学会影像分会常委、骨肌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兵团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库专家。

多年来,马建春主持师级课题《普美显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制订《普美显检查适宜患者规定和普美显扫描规范》,参与自治区重点课题《冠心病临床治疗前后的动态影像学应用与示范》研究,参与《肿瘤影像学的临床应用》论著编撰,共发表论文16篇。

爱岗敬业 医术精湛

1996年,大学毕业后,马建春到兵团七师医院成为一名放射科医生。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不到半年的时间,马建春就掌握了放射诊断专业的理论知识,并成为科室里的骨干。

“马建春每天都很忙碌,就连节假日和周末也很少见他休息,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学习的态度令人敬佩。”同事欧阳华中说。

2009年5月,兵团七师医院购置了第一台德国西门子多排螺旋CT,并成立了CT室。面对全新领域,经过请教专家、刻苦钻研,马建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特性。2013年,放射科率先在本地区开展了能谱CT在肿瘤同源性分析、肺栓塞能谱CT诊断评估、冠状动脉CTA诊断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2013年,放射科又配备了首台核磁,这为患者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科室学科带头人,2016年3月,马建春被派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学习。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专业研讨会,极大拓展丰富了影像学专业知识,为以后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018年10月,马建春担任放射科副主任,他坚持每日组织科室人员集体阅片、每周业务学习,每月开展追踪病例阅片和疑难病例讨论会。扎实的功底使科室6名科室骨干在“新影力”专科联盟读片活动中多次荣获一、一、二、三等奖。

在临床上,马建春率领科室人员先后开展了CT引导下肺结节穿刺、胸痛三联征一站式CTA成像、左心房-肺静脉成像、直肠癌的MRI检查、前列腺癌MRI诊断等新技术,为患者病情快速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医者仁心 优质服务

放射科是个年轻的集体,平均年龄只有34岁。针对青年医生多、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马建春率先在全院开展了6S管理,通过对环境卫生、各项工作流程、安全意识的梳理和整顿,培养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二十多年的影像诊断工作,让马建春印象最深的,仍旧是患者及其家属做影像检查排队等候时那一张张焦急的脸,希望快速获知检查结果的迫切眼神。他知道,唯有“快和准”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答卷。


陈雄:用爱心做教育

b43b8d994bca4c6c996a0188a57c417d.jpeg

陈雄,男,汉族,198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七师胡杨河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自2012年从事教育工作以来,陈雄一直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兵团、师市各项活动,带领学生多次参加兵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和传统文化素养大赛、师市开展的书法绘画评比活动,荣获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4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

近年来,陈雄一直致力于美术教学的研究,发表省级论文3篇,国家级论文2篇。在学校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一直担任美术学科青年教师指导老师,在陈雄的带领下,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且获得了一定的荣誉。这10年里,陈雄所任教学科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开创了职校职业中专考取本科高校的先河,并积极与校领导协商,创办了中职学校高考艺术特长班,在2017年和2019年培养出了7名优秀的美术高考特长生。

在陈雄的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第一周学生们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饮食不适应生病的、情绪低落的等等。

面对这个“大家庭”,陈雄一开始有点束手无策,后来陈雄分析了学生们这些不适应背后的原因,于是,陈雄利用周末时间在网上搜集了奶茶的做法,在家自己尝试成功后,在宿舍为学生制作奶茶,购买馕、馓子给学生们带到宿舍。

经过多次交流,陈雄发现学生中部分人较为自卑,担心别人听不懂自己说的话,更担心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陈雄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让全班同学轮流在讲台上阅读,让所有学生都开口说话。

为让学生们坚持下来,陈雄坚持每天早早地就到班级陪着他们,给予鼓励。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们渐渐习惯了在讲台上阅读,同学之间相处得也渐渐融洽起来。

每次班会课上,陈雄都会让各民族学生讲讲自己民族的历史,增加彼此了解。每学期,陈雄都会让大家民主选举,推选出一名“民族团结之星”。入选民族团结之星,不仅可以获得荣誉证书,还可以增加学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家团结意识,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

2023年开学一个月内,有2名学生晕倒,2名学生患肠梗阻,陈雄连夜带他们去医院就诊。

班上有两名学生,一个是孤儿,一个是单亲且是贫困家庭。受家庭影响,这两名学生在心理上时有异常,陈雄找两名学生谈话后了解了他们不幸的遭遇,并请心理健康老师定期给他们做心理疏导。

老师积极疏导下,两名学生情况有所好转,但物质上的压力仍然很大,基本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陈雄一方面为学生申请助学金,推荐学生去食堂帮工、一方面发动同学进行募捐,基本解决学生的温饱问题。


二、“孝老爱亲”好人

房杰:孝老爱亲邻里情

c74d43bc34cf4085ab3b616b9f6cab5e.jpeg

房杰,女,汉族,一二三团四连职工,嫁为人妇15年,时刻谨遵家训,对家中亲人尊敬;对家庭孩子关心;对邻居友善、和谐。

房杰的婆婆潘岁明今年已经71岁。自2005年结婚以来,房杰一直待婆婆如亲妈,经常和婆婆沟通家庭发展计划;带婆婆遛弯锻炼身体;换季时,提前为婆婆添置衣物,尽管她婆婆嘴上说着不要,但收到后,依然很开心。

岁寒知松柏 患难见真情

2017年7月份,房杰在一二三团开展的“两癌”筛选中被检查出宫颈癌。当年8月份进行手术,丈夫刘新芳一直陪在医院照顾她,婆婆在家照顾俩孩子。房杰在受病痛折磨时,是丈夫和婆婆带给她安慰、鼓励,使她能够静心养病,没有后顾之忧。

房杰的父母也都在一二三团,父亲今年78岁。房杰明白健康的重要性,每年都带着家中三位老人检查身体,为他们购买血压计,教会他们测量血压。平常大小节日,她和丈夫都为家中老人备上节日所需用品,从不偏颇。

“我爸常对我说,做人一定要诚实,要善良、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平常我也是这样对我女儿说的。”房杰说,因为她的言传身教,孩子们对老人都很尊敬。

“今年我家大女儿马上要初三了,我想陪伴她减轻学习压力,为她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房杰说。

今年,房杰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坚持陪女儿复习功课,制定学习计划,早起为孩子们搭配营养早餐,确保他们身体茁壮成长。

房杰居住的居馨花园小区13号楼,在她所在的楼底下有两家都是老人。她经常主动到老人家里,去问家里是否需要帮忙,如有需要,立即给予帮助。

疫情防控期间,每家每户都需要进入楼栋联户长建立的微信群。她知道两家老人都用的是老年手机,主动为他们在微信群里上报信息,有时还帮助老人交话费,无怨无悔地做好邻里服务。

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换真情。房杰对左邻右舍好,邻居们也对她好。今年春播,她和丈夫在地里忙着播种,孩子回家又忘记带钥匙。邻居杨玉兰将孩子带到家中,吃了晚饭,还为忙碌了一天的夫妻俩留了饭菜。

“我也没有做什么大事,都是尽心做了些小事情,我对家人好是应该的,对朋友和邻居好是立足之本。”房杰说。


包志勇:侍奉岳母如亲妈

292e120be0054e14bab1b12d89d61fff.jpeg

包志勇,男,64岁,一二九团医院退休干部,百花街社区居民,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他常年照顾年迈的岳母,不仅温暖了亲人,更感动了周围的邻里乡亲。

2003年的一天,包志勇的岳父突发摔倒,导致胯骨骨折,包志勇立刻找车把岳父送到团医院,由于团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第二天,包志勇又把岳父送到兵团七师医院,经住院检查治疗后,老人需要回家慢慢调养。从此,包志勇就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直到2008年老人去世。

2008年,妻子郑春香查出心脏病。包志勇一边带妻子住院治疗,一边照顾岳母。从那一刻起,他暗暗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会把岳母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来照顾。

2010年,包志勇退休后,包志勇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每天接岳母到户外散心。

包志勇还会做一手好菜,可以称得上业余厨师,连妻子郑春香都自叹不如。除每天燕麦粥、南瓜、苦瓜这种食疗菜谱雷打不动外,一日三餐也不重样。

2016年,妻子郑春香的心脏病加重,每天要在家里吸氧,每月需要4罐氧气,每罐氧气有70公斤重。每次都是包志勇从三楼上下背着更换。

当有人问包志勇心里有没有怨言时,他说:“人都有老有病的时候,我要精心地照顾好老人和妻子,再苦再累我也不怕。”虽然包志勇悉心照顾妻子,但是因病情恶化,妻子郑春香于2021年6月因病离世。

包志勇克服妻子离世的悲痛,依旧恪尽孝道,对岳母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

为让孩子从小孝敬老人、包志勇让儿子从奎屯回到团场上班。岳母腿不好,包志勇就叫上儿子,一起给岳母揉腿。还教会儿子做饭、洗衣服等。

日久见人心,潜移默化中。在岳母刘爱英的眼里,已经把包志勇当成自己的儿子,包志勇也把岳母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看待,节假日陪老人聊聊天,讲讲团场发生的一些新闻或这几年的变化。岳母耳朵背,包志勇每次对老人说话要大声,都是耐心给老人讲话,从未烦过。

2022年10月的一天夜里,熟睡中的包志勇被岳母一阵呻吟惊醒,岳母在卫生间摔了一跤!包志勇立即把岳母送到团医院。

在岳母回家卧床休养的日子里,包志勇除每天做好三顿饭外,还每天给岳母洗脸、喂饭。三个月后,老人病情稳定,能够自己照顾自己。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女婿,今年64岁的包志勇,日复一日,勤俭持家,悉心照料岳母,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演绎“久病床前有孝婿”的感人事迹。

来源:七师胡杨河市文明办

 

终审:贾雪红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