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三七团老二连屯垦旧址
忆往昔峥嵘岁月
胡杨融媒记者 宋亚丽 宋梦瑶 通讯员 隋梅
斑驳的墙面,残损的屋面,平静沉稳地向世人诉说着,曾经老二连那段融汇着兵团人屯垦戍边、不懈奋斗的峥嵘岁月。8月1日,记者来到一三七团老二连屯垦旧址,与一三七团机关青年干部一起,在原老二连连长郑吉明老人的带领下,重温那段艰苦却温暖的时光。
老二连连部旧址位于一三七团七连东侧。整体处于方形院墙内,由一条马路分隔开,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179米,总面积6650平方米。旧址中保留着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窑洞式平房、土坯木式平房。整片建筑遗址是曾经老二连居民的房屋,是师市军垦文化、红色文化的载体。旧址四周围还环绕着历经亿万年的大风侵蚀而成的雅丹地貌。
在一排拱形的窑洞房屋前,郑吉明老人指着这排房子告诉我们:“他们一家四五口人曾住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大家纷纷感叹,“巴掌大”的屋子怎么能住这么多人?他说:“当时条件艰苦,挤一挤也能住,这样的条件不错了,我们还住过地窝子呢!”现在屋子里面空空荡荡,郑吉明老人还清楚地记着屋子里的摆设。
“这些屋子都是我们亲手盖的,每天都做土砖块,我们都有任务的,一个土砖块、一个土砖块慢慢累积起来的。”郑吉明说。
在为数不多的几排破旧的房屋中,郑吉明带我们走进了他当时从窑洞搬出后的第二个家,屋子里面还保存了当时的特有的取暖装置“土火墙”,砖缝间还留下黑色煤烟的痕迹。
“当时老二连有职工三四十个人,大人孩子总共有八九十个人。这里不合适种地,土地的盐碱太大了,我们开垦了好多土地都种不了。”郑吉明老人说。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吓跑扎根在这里的兵团人,他们坚守在一三七团这片土地上,屯垦戍边。
前来参观学习的一三七团党建办工作人员史勇也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感受,“聆听了老爷爷当年屯垦戍边的生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把咱们团场建设得很好。很让人感动,我也会继续发扬这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郑吉明老人指着那一排整齐的房子说,那里是连队曾经的俱乐部,说起俱乐部,郑吉明的脸上洋溢起灿烂的笑容。
“我们一般就在俱乐部里搞搞小活动,冬天天气也冷,大家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冬天也就没有那么着急了。”郑吉明说。
2017年,一三七团老二连部旧址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批兵团文物级保护单位,是兵团早期建筑的典型代表,见证了一三七团(乌尔禾农场)从无到有、建设发展历程。如今这片旧址已经被一三七团保护了起来,后期将进行修缮保护工作。如今,老二连的耕地面积有2116.05亩,林地298.35亩,水域及设施用地86.25亩,其他土地8807亩。住户有28户,为小型连队。
艰苦单调的生活,让兵团人学会苦中作乐,乐观面对生活。看着这片衰败的地方用铁丝网被保护起来,郑吉明很高兴。他说:“看着这些屋子,每次回来感觉家还在这里,修一修,留下这些屋子,让人挺开心的。”
一三七团老二连屯垦旧址不仅是一段过去的留存,更是一个永不老去的“证人”。岁月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着旧址的容貌,但它依然眷守着这片土地,凝聚着兵团人过往的印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