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您的位置: 首页 >胡杨融媒>时代楷模>详细内容

以“心”为灯 照亮生命通路
——记七师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唐杨

来源:奎屯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3 12:04:39 浏览次数: 【字号: 

胡杨融媒记者 阿曼古丽 赵丰

  从高中时目睹医生从死神手中夺回舅舅生命的震撼,到如今成为同事与患者口中亲切的“护心天使”,七师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介入医生唐杨用13年的从医之路,诠释着“精准、敬畏、竞速”的职业初心。他以导管为笔,在蜿蜒血管中书写生命奇迹,更以行动践行着“不仅要救治患者,更要守护一方心跳”的誓言。

缘起:血管里的生命之光 点燃少年初心

  15年前的深夜,高中一年级的唐杨隔着手术室玻璃,目睹了舅舅因急性心梗被心血管介入团队成功救治的全过程。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被微创技术取代,纤细的导管如“血管里的工程师”,通过微小创口化解致命危机——这个与死神竞速的场景,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他们是为生命‘搭桥’的人。”彼时的唐杨对心血管介入医生的认知直观而深刻:精准、果敢且充满力量。这份对“用毫米级操作撬动生命希望”的向往,让他笃定了未来的方向:手握导管,成为“血管里的工程师”。

  从萌生想法到真正走上手术台,唐杨的从医之路并非坦途。本科时,心血管解剖学的复杂结构曾让他多次考试失利;介入培训初期,面对纤细导管和蜿蜒血管,他手抖到无法精准操作,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需要极致精细的工作。

  “介入医生的成长没有捷径,唯有反复练习与敬畏之心。”带教老师的话点醒了他。唐杨明白,每一次放弃都可能意味着未来无法接住患者的生命重托。他把解剖图谱贴在宿舍墙上反复背诵,在模拟操作室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手指形成肌肉记忆。支撑他穿越荆棘的,正是那份不能辜负生命所托的责任感。

坚守:13年“护心”路 初心照亮救治征程

  “当导管成功送入血管,影像屏上清晰显示堵塞部位,看着患者心率逐渐回升,胸闷症状缓解,那一刻,我确信心血管介入就是自己要坚守的道路。”第一次参与急诊心梗手术的经历,让唐杨深刻体会到“用技术延续生命”的成就感。目睹前辈为高危患者连续13台手术连轴转、在辐射环境中始终保持专注的模样,更让他读懂了这份职业的责任重量。

  13年来,“精准、敬畏、竞速”成为唐杨践行初心的关键词:术前反复研读造影影像,追求毫米级精准;面对复杂病例,始终以敬畏之心制定个体化方案;急诊手术中,他与时间赛跑,曾在48小时内连续两次深夜驰援,从死神手中抢回两条生命——一次是合并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的58岁患者,一次是90岁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的老人。

  “每一次急性心梗手术都是同死神赛跑,半夜到医院抢救,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这就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唐杨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无数个与时间竞速的不眠之夜。

超越:“救治”到“守护” 让初心在基层延伸

  “我的初衷不止于‘救治他人、缓解病痛’,更希望推动基层胸痛知识普及。”唐杨深知,偏远地区的患者常因基层医院技术不足、胸痛知识匮乏而延误治疗。为此,他在完成三甲医院复杂手术的同时,主动参与基层胸痛单元建设,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带教,帮助团场医院提升胸痛患者识别能力,完善区域急救网络。

  如今的唐杨,已能独立完成急性心肌梗死、左主干、分叉、钙化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熟练掌握IVUS、OCT等腔内影像技术,成为科室的“顶梁柱”。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最初只是那个被手术室微光点亮的少年。

  从石河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青涩学子,到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心肺血管健康分会委员,唐杨以第一作者发表省级论文5篇,获得国家专利1项。他用13年的坚守证明:当一名医生的初衷,不仅是手握导管的技术追求,更是“为生命通路护航”的一生承诺。

  唐杨的故事,是无数医者初心的缩影——因生命的震撼而启程,因责任的重量而坚守,因仁心的温度而超越。他以“心”为灯,在血管的方寸之间照亮生命通路,更用行动诠释着:所谓医者,不过是在平凡岗位上,将最初的那份感动,活成了一生的使命。


终审:贾雪红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