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擎”驱动 “新材料”成势——七师胡杨河市电子铝箔产业集群发展纪实
(胡杨融媒记者 宋亚丽)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紧扣兵团产业发展蓝图,立足师市“3+3”产业体系,坚持“产业下延上扩、企业抱团进阶”的发展路径,依托资源禀赋与政策赋能,在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北经开区”)和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胡杨河经开区”),聚力培育电子铝箔产业集群,推动电子铝箔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协同高效的电子新材料产业生态。
从零起步,链条“拼”起来
产业转型,关键在于落子何方。
2020年,师市聚焦兵团七大主导产业和师市“3+3”产业体系,全力在七师天北经开区打造以“化成箔+电容器”为核心的电子新材料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
电子新材料产业园是天北经开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规划占地2.46平方公里。园区以现有龙头企业为牵引,依托兵团电子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的技术支撑,纵向深耕“化成箔—电容器—电极板—家用电器”产业链一体化建设。荣泽铝箔、金泰新材料、泽津电子、紫琅电子四家达产企业,现有化成箔生产线160条,已形成年产3860万平方米的中高压化成箔生产规模。

企业要发展配套须先行。天北经开区先后建成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专供保障,新建工业供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确保水电供应无忧、排污处理高效,为辖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这座污水处理厂,主要服务于天北经开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和南北园区的工业用水处理。”胡杨河锦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新跃表示,“目前我们实际处理量已经达到每天2.5万立方米左右,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师市拥有国家核准的独立电网体系和兵团内唯一具备河道自主管理权限。域内蕴藏丰富的盐类资源,分布有煤矿、油田等企业,为发展盐化工及相关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托独立电网、地表水保障、铁路专线等综合优势,师市配套实施融资贴息、升规激励、人才引进等精准政策,积极推动电子铝箔产业集聚发展。
截至目前,师市已投产电子铝箔生产企业10家,在建和拟建项目7个,逐步形成“腐蚀箔—化成箔—化学试剂—电容器”的基础产业链,成功迈出铝基产业向终端产品延伸的关键一步。
规模跃升,空白“补”起来
9月9日,新疆华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电容器化成箔产业链项目在七师胡杨河经开区动工开建,项目总投资2.1亿元,分二期推进,计划于2027年完成20条高压化成箔生产线建设。

随着七师胡杨河市产业环境的持续优化和集群效应的不断释放,新疆广投桂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疆花园贝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新疆金泰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荣泽铝箔制造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电子新材料企业在师市发展壮大。
通过精准招商和项目推动,师市已落地电极箔及电容器项目10个,建成生产线326条,总产能达10380万平方米。其中,化成箔产能8480万平方米,腐蚀箔产能1900万平方米。

2024年9月16日,由新疆江浩电容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兵团首批12.6万只铝电解焊片电容器在七师胡杨河市成功下线,填补了新疆电容器生产空白,有效推动了师市新材料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标志着师市电子新材料产业实现从材料到组件的跨越。
新疆江浩电容科技有限公司可实现铝电解电容器年产1800万只,使七师胡杨河市成为兵团唯一拥有腐蚀箔生产能力的师市,成功填补新疆地区相关产业空白。
七师胡杨河市精心打造的天北经开区与胡杨河经开区,如同驱动铝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通过错位布局、功能互补,为电子铝箔产业集群提供了全链条、强支撑的优质服务生态。
循环协同,生态“活”起来
在纵向延链的同时,师市积极推动配套产业横向拓展,先后引进包装材料、化学品生产、固废处理、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等8家配套企业,初步形成物料内循环、产业协同发展的绿色体系。这不仅提升了产业链韧性和资源利用效率,也为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电子铝箔企业的集聚为胡杨河市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业。师市遵循“保障上游、做强中游、延伸下游”的思路,积极构建电子新材料产业链。在此背景下,上游企业新疆科拓达化工材料有限公司于2019年落户胡杨河经开区,利用黄磷为原料,生产电容级磷酸。

“师市显著的区位优势,使我们产品可以覆盖辖区内电极箔生产厂家,同时还销往八师、五师等地,以及乌鲁木齐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科拓达化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宪金说。
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硫酸废水,园区建立了资源化利用体系:一部分经无害化处理后安全处置;另一部分可供园区企业新疆爱农生态有限公司作为生产原料,用于制造磷酸复合肥,实现了废酸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从“一张箔”,再到“一只电容器”,师市正以清晰的产业思路和扎实的项目推动,书写着电子新材料产业从破局到成势的发展故事,逐步成为兵团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材料制造基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