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直播报道组再次聚焦七师胡杨河市
揭秘胡杨性别密码
胡杨河10月23日讯(胡杨融媒记者 魏亚茹 薛博闻 通讯员 薛文静)10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直播报道组走进七师胡杨河市,分别以“大漠风骨 生态胡杨 守护金色胡杨 共筑绿色屏障”和“揭秘胡杨性别密码!我国首次实现胡杨苗雌雄鉴定”为主题,通过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及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媒体平台,专题报道师市的生态硬实力。
据悉,这是央视直播报道组继直播“智”慧春耕后第二次聚焦师市。为保障直播顺利进行,师市融媒体中心党委提前谋划布局,安排专业技术保障人员驻守移栽现场,并调配记者全程配合,实时传递现场细节、精准捕捉科研人员讲解与苗木移栽场景,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胡杨性别鉴定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
直播中,央视记者崔宁深入新疆天北河川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天北苗木基地胡杨苗木的移栽现场,与公司总经理王铁良和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张山河共同揭开胡杨“性别”的神秘面纱。
胡杨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卫士”,具有极强的耐旱、抗盐碱、抗风沙能力,而其雌雄株的生长特性与生态功能存在差异。此前,胡杨苗在幼苗阶段无法通过外观辨别性别,需待树木生长6~8年,开花后才能区分。这一特性导致苗木培育与生态修复中,雌雄比例难以科学配比,既降低了胡杨种群的自然繁殖效率,也制约了生态造林的质量与成效。
张山河介绍,塔里木大学科研团队历时5年攻关,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成功找到了能够区别雄株和雌株的分子标记。如今,只需采集少量胡杨苗叶片,通过一系列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分析,实现100%精准鉴别雌雄株。
借助这一科研成果,师市可在胡杨苗木培育阶段进行定向培育,推进雄性胡杨的引种扩繁。雄性植株不开花,无飞絮产生,能有效避免飞絮造成的空气污染。同时,减少对人群呼吸道健康的影响。用于道路绿化,既能构建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又能打造特色景观廊道。精准的性别鉴定还能降低苗木培育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为师市大规模开展胡杨生态林建设、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本次共栽植2000余株雄性胡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