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您的位置: 首页 >胡杨融媒>师市动态>详细内容

《千里援建结硕果》系列报道之二 医疗教育固本强基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发布时间:2025-10-24 10:23:54 浏览次数: 【字号: 

胡杨融媒记者 郭雪雪 赵丰 王梦晗 通讯员 舒东杰 吴艳霞 李瑞强

  医疗与教育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在对口援疆的壮阔画卷中,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的援建者们,用智慧与汗水在七师胡杨河市描绘出一幅暖心的民生图景——一座座现代化医院与学校拔地而起,一套套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落地生根,推动着师市医疗、教育事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扶智”到“扶志”的深刻变革,持续提升着师市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今日刊出《千里援建结硕果》系列报道之二《医疗教育固本强基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10月17日,七师医院骨脊柱科副主任、淮安援疆医生徐进正忙碌在临床一线,通过手术带教、技术培训等方式,将他所擅长的脊柱微创内镜技术倾囊相授。

  “做这个手术,老人也没有怎么受罪。听到大家一直对七师医院的骨科评价很好,术后我们也都很满意。”患者家属茅海红说。

  “把原来不能开展的一些技术,不能诊治的一些病人,留住了,为当地的老百姓在这方面疾病的治疗带来便利。”徐进说。

  变化的背后,得益于淮安工作组深入实施的“组团式”医疗援疆。从科室共建、到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对七师医院、兵团奎屯中医院进行全面帮扶,助力七师医院呼吸内科、骨科、兵团奎屯中医院普外科等创建成兵团重点专科;通过导师徒结对模式“传帮带”医疗人才五十余人,实施三四级手术七百多台,救治危重病例125人,推广应用前沿医疗技术填补当地空白13项,“淮医”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七师胡杨河市医疗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通过援疆专家的教学,我对患者不管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还是腰椎间盘突出,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具体的一些更规范的诊疗过程,学到了很多。”七师医院骨脊柱科医生陈智诚说。

  医疗守护生命健康,教育守护未来希望。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润疆”“长期建疆”的基础性工程。胡杨河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是淮安援疆投入的重点工程,也是师市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该项目的建成,将有效填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空白。

  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将教育援助列为重中之重,通过资金、技术与管理“三维赋能”,通过设立奖助学金、派驻优秀教师、推动项目建设等多元举措,精准对接七师胡杨河市教育发展需求,为师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淮安动力”,取得了扎实显著的成效。五年来,工作组累计投入援疆资金达9.02亿元,其中,1.12亿元用于教育领域,重点解决硬件短缺和数字化短板。

  淮安援疆不仅改善了师市教学条件,更带来了教育理念的革新。今年,淮安市第三批20名“组团式”援疆教师在一三〇团中学和胡杨河市第一中学开展教育帮扶,创新实施“1+N”师徒结对机制,建立前后方联动的大教研体系,从课堂教学到板书设计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师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强化教育“造血”功能。同时,首次设立“先河”奖教金和“缘之缘”奖助学金,奖励优秀教师和激励优秀学子、帮扶困难学生,切实解决学生们的后顾之忧。

  2025年,师市中考平均分较上年提高13.57分,师高级中学普通高考文理科上线率达到100%,胡杨河市第一中学文科上线率87.03%,理科上线率79.04%,胡杨河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这一个个亮眼的数据,是师市党委推动教育事业持续提质增效的鲜明见证,也是淮安工作组在“教育援疆”中倾注心血的丰硕成果。

  从病有所医到学有所教,从技术引进到理念更新,江苏援伊·淮安工作组的援建之路,正是一条固本强基、提升民生福祉的坚实之路。在这条路上,援疆的情谊在延续,师市发展的动力持续积聚,职工群众幸福的果实挂满枝头。

  七师胡杨河市党委副书记、副师长,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淮安工作组党委书记、组长顾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民生需求,持续深化“组团式”援疆模式,推动援疆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聚焦医疗领域重点专科建设与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让“淮医”品牌扎根更深,守护能力更强。教育上进一步强化“软硬件”双轮驱动,既建好学校更育好人才,为七师胡杨河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与健康根基,让援疆的硕果惠及千家万户,让淮安市与七师胡杨河市的心贴得更近、情谊更加深厚。


终审:贾雪红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