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润七师·文兴胡杨》系列报道之四 非遗古韵发新芽 匠心独运续华章
胡杨融媒记者 张婷婷 赵昀哲 王婷婷 何政通 通讯员 赵翔
一块豆腐衍生出研学课程,一出豫剧从田间地头唱到专业舞台——在七师胡杨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突破“老手艺”的边界,焕发时代新芽。近年来,师市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理念,推动非遗从单一保护转向创新应用,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其中,高泉豆腐制作技艺与豫剧作为师市非遗项目,通过教育传承与舞台创新,既保留古韵匠心,又激活文化赋能的美好生活图景。今天刊发《理润七师·文兴胡杨》系列报道之四《非遗古韵发新芽 匠心独运续华章》。
9月26日,在一二四团中学的高泉豆腐坊里,木质案板上整齐码放着泡发的黄豆,高泉豆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志勇正手把手指导学生转动石磨,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磨盘边缘缓缓流下。围站两侧的学生眼神专注,不时就研磨力度、豆浆质地等提出疑问。在这里,一堂融合传统文化与科学实践的劳动课,正让“高泉豆腐”这门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现在,非遗在我们同学中间可‘火’了!”一二四团中学学生张悦悦兴奋地分享道,“通过学校的课程,大家都觉得能接触和学习非遗是件特别光荣的事。它不再是老传统,而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需要接力传承的宝贝。”
“传承的关键在于细节。”王志勇说,“我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亲手实践从选豆到成豆腐的每一个步骤,只有真正了解,才能从心底里认同并传承这份宝贵的非遗文化。”
作为一二四团中学特色校本课程《舌尖上的科学,寻味高泉豆腐》,高泉豆腐传承培训涵盖从黄豆筛选、浸泡,到手工研磨与电动研磨工艺对比的全流程教学。为了让孩子们对这门传统技艺有更深层的认知,学校还开设了豆腐制作理论课程,由王志勇结合自身传承经历,为学生讲述军垦时期豆腐坊的故事。
一二四团中学教务主任、高泉豆腐坊坊主孔平介绍,学校每周劳动课均设有豆腐制作教学,迄今已有572名学生参与,“旨在让传统手艺得以传承”。校长于杰补充道,作为兵团二代,他亲历了学校从土房到高楼的发展历程,“我们更需将兵团精神与优良作风传承下去,让今天的兵三代、兵四代能够切身感受并继承这份宝贵财富。”
与此同时,另一项师市非遗项目——豫剧也在一二七团唱响新篇章。9月25日,在一二七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豫剧活动室内,苏兴红豫剧协会的会员正在进行戏曲节目排练,为赴奎东农场的演出做准备。
苏兴红豫剧协会会员翟雪松说:“加入剧团后,我们从排练、创作到登上乌苏、独山子等地的舞台,足迹越来越广,这让我感到无比骄傲。”
一二七团豫剧源自河南支边青年的乡音,过去仅是民间自娱自乐的活动。近年来,师市将其作为重点非遗项目扶持,苏兴红豫剧协会成员从寥寥数人扩至二十余人,豫剧协会原创戏曲作品超二十部,具有浓厚的兵团特色,对推动团场文旅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过去,我们演传统剧目;现在,我们把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感人故事和七师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都编成新戏,搬上舞台,用百姓熟悉的声腔韵律,讲述咱们身边的故事,大家听得懂,也格外爱看。未来,我们还想创作更多兵团题材的作品,让豫剧成为一张流动的七师名片。”一二七团苏兴红豫剧协会会长邵会良说。
长唱不衰,传承不怠,豫剧在师市唱出了真善美,唱出了军垦情。2023年5月,兵团豫剧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豫剧传承基地”和“第七师豫剧文化培训基地”在一二七团挂牌,军垦豫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新动力。
豆腐工坊飘出孩子的笑声,豫剧唱段响彻团场舞台……非遗的生命力,源于人的创造与传承。如今,在七师胡杨河市,文化润疆的种子已悄然扎根、开花、结果。未来,师市将持续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非遗研学路线”“非遗文创集市”等品牌,让非遗真正“润”民生、“润”人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