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织锦绣 乡村振兴谱华章——七师胡杨河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沃野田畴织锦绣 乡村振兴谱华章
——七师胡杨河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胡杨融媒记者 唐婉丽)亿元连队不断涌现,连队面貌焕然一新,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十万亩智慧农田即将迎来丰收……金秋八月,走进七师胡杨河市,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用党建强基铸魂,用产业兴业富民、用治理美化连队、用科技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的翅膀,做到“稳中求进”,守住“两条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加快推动连队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连队宜居宜业、职工富裕富足,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三一团八连芦殿宁的圣女果丰收了。刘笑天摄
一三一团八连余振生采摘李子。刘笑天摄
一三一团九连李付修采收香妃海棠。刘笑天摄
奎东农场韩永杰50亩打瓜采收。刘笑天摄
聚焦富民产业 助推乡村发展
“连队招来‘金凤凰’,我家变了大模样。”徽派建筑风格院落、绿意盎然的菜园、夺目的彩绘墙面……一二三团十一连职工卢俊霞开心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新居。
2021年,一二三团十一连年产值突破10亿元,对团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了51%。十一连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离不开招商引资。2018年,十一连从江苏引进虹亚集团后,打造了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蔬菜种植、食品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美丽的连队面貌、兴旺的产业发展吸引一百多名新招职工和外来务工者到十一连创业。连队职工有了股民、产业工人两重新身份。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七师胡杨河市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主动融入集团化产业发展,规划好师市农业产业发展“一盘棋”,构建出以棉花为重点、以粮食、生猪、肉牛为支撑,以园艺为亮点的“五位一体”综合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打造好胡杨精神文明建设“软服务”,维护好干部群众抓产业发展“一心齐”,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灵芝、灵芝孢子粉、羊肚菌……走进位于一二六团五连乌苏海洲菌业种植合作社的展厅,琳琅满目的菌类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合作社负责人胡昭阳说,通过种植、加工、销售融合发展,产品远销江浙沪一带。
在生产区域布局上,师市按照“一团一特色”发展原则,明确各团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其中,一二四团、一三一团、奎东农场以粮食为主导产业;一二五团、一二七团以肉牛产业为主导产业;一二九团、一三七团以果蔬园艺为主导产业;一二三团、一二九团、一三〇团以生猪产业为主导产业;一二六团以戈壁母亲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并因地制宜在师市范围内布局棉花、奶牛产业。
8月24日,位于一二四团七连的新疆华彩佳棉商贸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赶制一批学校的订单,经过专业流水线加工,不一会儿,一床崭新的网套就加工好了。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运营为一体的纯棉生活家纺企业,今年预计产值可达1000万元,可带动当地就业二十余人。
在产业链布局上,师市重点打造“3+1+1”产业基地:即3个百万以上产业基地(120万亩优质棉基地、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00万吨果蔬生产基地);1个30万元以上产业基地(30万亩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1个10万元以上产业基地(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打造5个农业加工园区和3个示范园:即胡杨河市纺织园区(棉花加工)、一二九团五五酒厂产业园区(酿酒专用粮加工)、一二九团玖尚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蔬菜、食用菌加工)、一二三团虹亚牧业生猪产业园区(猪肉、蔬菜加工)、一二五团肉牛产业园区(肉牛加工);一二八团10万亩优质棉示范园、一三〇团5000亩现代智慧农业展示示范园、一三一团万亩鲜食葡萄标准示范园。
积极开展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以“天泉胡杨”为师市公共品牌,打造了“乌尔禾”白兰瓜、“高泉”枸杞、一二四团老豆腐、戈壁母亲等系列特色产业“金字招牌”。2022年,持续开展“百企助百连”行动,扶持培育了64个亿元产值连队,占连队总数的39.5%。成功申报了一二九团兵团产业强镇资金100万元,棉花产业集群和奶业产业集群资金5200万元。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产业融合正在为七师胡杨河市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头活水,激活了百里垦区的广袤土地。
绿色宜居的一三〇团。刘笑天摄
七师胡杨河市美景。刘笑天摄
狠抓民生事业 落实乡村建设
平坦整洁的连队道路,高低错落的树木绿意盎然、姿态各异,精致的景观小品点缀在绿树鲜花间。来到一二八团基建连,仿佛走进了一座风景秀美的公园。
2022年,一二八团基建连党支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开展“美丽连队”建设,突出“五个改变”: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职工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连队变学区,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全力打造集农旅观光、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为一体的美丽连队。
“连队‘颜值’不断提升,吸引力越来越大。去年,我花了8万元把连队平房装修一新,住着比楼房还舒服呢。”一二九团七连职工赵红军在农田里干完活,回到干净敞亮的家里,心情无比畅快。
路灯亮了,道路平了,健身器材也安装上了,冬季供水供电供暖都有保障。2021年,七师胡杨河市以连队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不乱泼乱倒、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连容连貌明显提升、建立长效清洁机制为目标,紧紧围绕完成9个一体化连队和65个作业点连队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任务目标,筹集资金6.3亿元,打造出了一二九团七连、一三〇团九连等一批美丽连队。
彩绘的“蘑菇屋”、军垦特色的民宿,游园里果蔬满枝头,珍禽追逐嬉戏,道路干净整洁,勾勒出一幅线条优美、色彩斑斓的画卷。如今,一三○团九连胡杨小镇美名远播,成为周边地区的网红打卡地。
九连党支部坚持以党建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成立汇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职工发展农家乐、休闲采摘等农旅旅游项目,促进职工多元增收;成立裕农合作社,创新“加工厂+合作社+职工”模式,实现棉花产业提质增效,2021年,合作社拿到兵团棉花奖补资金一千余万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家具建材公司,打造高端家具展厅和农产品展销厅,打造城郊商贸经济。
2021年,七师胡杨河市党委优先在一二八团十六连聚焦作业点连队建设标准,坚持边建边拆、以建促拆,对64户房屋进行整体拆迁,对原居民区395亩土地进行整合,分为五大功能区,即连队党群活动中心、居民区、农机农资库区、民兵训练区、连队产业区。统筹推进作业点连队建设,既满足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所需,又合理利用了有限的资金,还为产业发展整合出了建设用地。
七师胡杨河市党委围绕“小城镇+作业点”的连队建设布局,以胡杨河市为中心,向周边团场延伸,整合各类资金、资源,紧紧围绕“美丽连队+产业振兴”,举全师之力打造出了从一三一团二连至一二三团十一连的七师美丽连队建设示范区。
2022年,师市党委严格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围绕连队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工作目标,实施“183”行动,探索出连队建设新模式,培育出宜业宜居美丽连队。以美丽庭院、精品连队、示范团场为抓手,通过点上的深耕细作和面上的整体塑造,推动串珠成链、由线及面,实现了从“一处美”“一片美”向“处处美”“全域美”的蝶变。
一三〇团三连新貌。刘笑天摄
塑形铸魂并进 改进乡村治理
今年年初,一条喜讯传来,一二九团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誉称号。这正是一二九团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力度空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得力的充分体现。
“清洁行动开展以来,‘两委’不间断密切联系职工,通过上门走访、工作探讨、化解矛盾等方式,拉近与职工群众的距离,面对面心贴心宣传环境保洁,解读整治要求等要领,大家也逐渐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一二九团七连副连长蔡燕丽说。
改善人居环境,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更需要激发居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一二九团坚持每月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部署工作的同时,通过前三名表扬奖励、后三名大会表态发言等形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为将便民服务、公共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一三〇团构建“一连、三委、一站、八员”基层治理体系(支委、连委、监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员、宣传员、纪检员、综治员、健康员、农技员、植保员、群团工作员),严格落实党员、职工、民兵三个积分管理办法,设置“红黑榜”,规范“三支队伍”管理,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按照人居环境三年整治、五年提升方案,该团所有连队实现了“三区分离、危房拆除、厕所入户、垃圾治理、污水处理、连队道路硬化、绿化达标”六个百分之百,连队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队职工自筹资金725.54万元建起13个农资农机库房,农机库棚317间,农资库棚345间,农机具集中停放,带动和推进连容连貌提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秋高气爽,一二四团四连群众大舞台广场上一派热闹景象:舞蹈《中国梦》拉开序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是个好日子》等一支支动人的舞蹈,舞出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二胡独奏《北京有个金太阳》等一曲曲红色动听的旋律传递着职工群众对歌颂党、歌唱祖国无限的热爱……一二四团红果艺术团正在这里演出,赢得了台下两百多名观众的阵阵掌声。
“今后我们争取把文化惠民活动送进千家万户,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一二四团红果艺术团团长张秀玲说。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成为各族职工群众的“精神食粮”。要唱戏,先搭台。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方面支持,各团场都建起了设施完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
以“讲”传播党的最新理论和惠民政策,以“树”凝聚榜样力量,以“乐”丰富文化生活,以“帮”解决实际困难,以“移”倡导文明新风……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不断创新丰富方法载体,承古风、树新风,以人的“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如今,师市各连队社区居民举止文明、街道干净整洁、居室优雅舒适、生活安宁和谐……
一三〇团5000亩智慧农田。贾永杰摄
智慧农田建设 赋能乡村振兴
蔚蓝的天空下,风吹麦浪沙沙作响;一望无垠的棉田,朵朵棉花竞相吐絮。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秋天,一二八团10万亩棉花优质高产智慧农业示范园也即将迎来丰收。
2022年,师市在一二八团创建了10万亩棉花优质高效示范区,培育了3个千亩精品示范点,安装了智能遥感器20个、无人机1台及10㎡电子大屏终端系统,为一二八团打造农田大数据“一张图”,精准配方水肥运作(精准到7~15天,最小面积100亩),真正实现节本增效、精准增效。
这10万亩智慧农田让该团的2300名职工成了新农人,用上了新农具移动客户端,实现了网上买农资、交流种植经验。预计,2022年,一二八团棉花平均单产五百五十公斤左右,二连平均单产六百公斤左右,个别职工棉田有望达到七百公斤,全团棉花品质双29A+B达到80%。
你知道一个人最大限度能管理多少亩棉田吗?中化集团给出的答案是:5000亩棉田油耗仅需“一个人”。
2022年,七师胡杨河市农业龙头企业农发集团与国内大型企业中化集团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在一三〇团二十连建设了5000亩运用了高效节水系统、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数据采集和物联网等技术,集卫星、无人机、物联设备于一体的“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农场。棉田采用统一品种、统一稀植种植模式、因墒滴灌、因苗施肥、因虫施药,1人田间管理5000亩地,实现了23.8%节水,22.7%节肥,节药30%以上。
农发集团积极打造面向师市的农田大数据智慧中心,实现地块、农户、作物、种植的四位一体化的区域“数字化一张图”管理平台。
近年来,该集团持续开展社会化服务,充分利用兵团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资金特聘基层农业技术人员164人,组成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队伍,覆盖11个团场、164个连队,为职工提供农业生产预警、预测和技术服务,解决了职工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职工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
“自从我加入了合作社,收入一点不少,还能出门打工,再挣一份钱!”加入合作社后,一三〇团九连职工朱勇的收入逐年增加,今年还买了一台价值百万的大马力机车。
2022年,师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截至目前,完成粮食面积31.2万亩,其中:小麦16.09万亩,玉米10.7万亩,大豆4.4万亩,完成兵团下达粮食任务指标的108%。实现稳定脱贫不仅需要攻坚战,更需要持久战。鼓励一二九团脱贫户宫小雪通过到酒厂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扶持一三〇团脱贫户吾扎提从事畜牧养殖增加家庭收入。目前师市建档立卡脱贫户3户8人,其中有劳动能力2人,全部通过自己的殷勤劳动实现生活富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胡杨河样板的建设中,七师胡杨河市正以时不我待的步伐,朝着职工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目标,不断奋斗在沃野田畴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