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军垦的遗愿
胡杨河7月3日讯(胡杨融媒记者 唐婉丽 杨亚宾)活着一起战斗,死了一起守候。“七一”建党节当天,兵团第一代开拓者,七师原党委书记、政委杨新三的遗愿终于实现了,他的骨灰安葬在了一二三团五连七号地,与老战友王云龙共同守候着当年开垦的第一块农田。
7月1日,一二三团党委举行“开拓者和奉献者纪念碑”揭牌仪式,与两位老军垦的子女一同,帮助老人完成了遗愿,以此表达对杨新三、王云龙两位军垦前辈的崇高敬意。
1949年,杨新三与王云龙一起跟随王震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新疆。1950年4月,他俩奉命带队开发车排子垦区,一二三团五连七号地就是他们开垦的第一块庄稼地。
杨新三和王云龙既是工作上的搭档,又是生活中的挚友,从1949年到1992年,两人共事了43年。
1953年,时任一二三团政委的杨新三和团长的王云龙,联手完成了小麦“万亩万石”丰产目标,创造了新疆小麦大面积丰产的新纪录。1984年,时任七师政委的杨新三和师长的王云龙,创办了558个各种类型的家庭农场,使师团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共同的经历和志向,让两位老军垦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92年,王云龙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骨灰埋在了一二三团五连七号地。2021年,杨新三去世前也留下了相同的遗愿。
杨新三的女儿杨夏荣是七师的一名退休干部,她哽咽着告诉记者:“很感谢一二三团职工群众对父辈的爱戴和付出。参加今天的仪式,我很自豪。作为儿女,今后一定守本分、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把父亲的老兵精神传承下去。”
为了参加“开拓者和奉献者纪念碑”揭牌仪式,王云龙的女儿王丽秋专程从陕西西安赶回来。她说:“我回来就是想了却老人的心愿。他们对一二三团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揭牌仪式现场还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军垦精神”教育实践活动。24名少先队员和团员青年现场聆听了两位老军垦家属代表分享的历史故事。两位老军垦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故事和崇高境界,深深感染着年轻一代,大家敬献鲜花并鞠躬致敬。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赵纯娇说:“我们将继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将两位军垦老前辈的理想信念传承下去,把七师建设得更美好。”
“团党委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在一二三团五连七号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的就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一二三团党委常委、副政委王义强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